借阅:1 收藏:0

: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 = 20th century scientists /熊卫民著

ISBN/ISSN:978-7-5060-9386-6

中图分类号:G322.9

其他题名: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人与事

出版:北京 :东方出版社 ,2017

并列题名:20th century scientists

简介:本书精选对邹承鲁、郑哲敏、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薛攀皋、罗登、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,让科学家自己说话,重点介绍20世纪50-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。

责任者:熊卫民 ((1974-)) 著

载体形态:389页 :照片 ;23cm

    • 评分:
    • 加入暂存架

    豆瓣内容简介:

   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,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?
   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
    不同身份、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“私历史”,思想的碰撞,观点的冲突,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
    2015年,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,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,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。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?66年里,中国科学怎么了?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?
    《对于历史,科学家有话说》内容涉及广泛,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,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,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,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,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。

   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,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,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。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,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,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。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。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,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,是保存他们的经历、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。
    《对于历史,科学家有话说》精选对邹承鲁、郑哲敏、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、罗登、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,让科学家自己说话,重点介绍20世纪50—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,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,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。
    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 ,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
    以赛先生的目光打量人性,以德先生的标尺审视过
    樊洪业 姚蜀平 王作跃 丁东 饶毅 刘兵 吴国盛 傅国涌 倾情推荐
   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,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,在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。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,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,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。往事因亲历而鲜活,历史因细节而生动。我相信,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,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。(樊洪业,中国科学院研究员)

   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,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。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、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,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。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、严谨,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——真诚、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,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。阅读此书,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,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。(姚蜀平,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)

   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,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、多方位、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,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、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,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,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。(王作跃,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)

   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。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、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表明,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!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、保障、鼓励知识分子独立,讲良心,并提出专业意见。(饶毅,北京大学教授、《知识分子》主编)

    熊卫民教授通过人物访谈记录下来的是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。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,那些惨痛的教训,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。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,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。(吴国盛,清华大学教授)

   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,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,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。(丁东,文史学者)
   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,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,不仅具有史料价值,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,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。(傅国涌,文史学者)

    豆瓣作者简介:

    熊卫民,1974年生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,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技史、教育史研究,代表作品有《合成一个蛋白质: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》、《邹承鲁传》、《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》、《金霉素、牛棚、生物固氮——沈善炯传》等。
    熊卫民教授堪称我国科学口述史第一人。十多年来,他以记者机敏锐利的触觉和学者寻根究底的执着,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打捞历史,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,让他们说出积淀在心中的故事,总是能挖掘出闻所未闻的史实,为读者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。(王扬宗,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)

    目录:

    序言 为远去的历史留下鲜活的证词
    前言
    郑哲敏: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
    初到美国
    梅贻琦没有动员我去台湾
    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
    为什么不留在美国
   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
    绕道欧洲归国犯了大忌
    我和钱学森只是师生关系
    傅君诏:从留学美国到土法炼钢
    党组织决定我赴美留学
    学成后艰难归国
    恢复组织关系
    预想和现实有很大反差
    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任教
    苏联专家和苏联教育模式
    在北京钢铁学院主持科研部
    “马粪渣”与土高炉
    施履吉:天才回到中国后
    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
    回国不易
    牛满江的RNA研究靠不住
    沈善炯:我亲历的政治运动
    洗脑筋,改造思想
    我从来没有批判过胡适
    被怀疑给“胡风集团”通风报信
    上海分院的大鸣大放
    我也干了“荒谬”的事情
    广州会议让知识分子热泪盈眶
    我第一个被揪出来
    邹承鲁: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
    成长之路
    诺奖级成果只能在国内发表
    创造力从哪里来
    对学术腐败说不
    中国科学发展存在问题
    范岱年:中国科学院内的老浙大人
    大批老浙大人调入中国科学院
    我在《科学通报》的工作
    我所知道的丁瓒案
    钱三强入党
    许良英遭批
    张明远这人品质很好
    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的反右派运动
    其他老浙大人
    何祚庥:在科学和宣传之间
    许良英等被划为右派的深层原因
    思想战线的多个战役
    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
    科学卫生处的成立
    也谈丁瓒事件
    张稼夫强调学术领导
    张劲夫更能干
    “超声波化运动”内情
    秦川和赵沨
    钱学森和于光远之争
    巴延年、桂世茂:政治风浪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
    以学习为主的“三反”“五反”
    思想改造是重头戏
    学习苏联
    分院最安定的一段时间
    分院副研究员以上没划一个右派
    科学家如何“大跃进”
    神仙会和《科学十四条》
    贯彻八字方针,出现新生机
    王仲良调离,分院被撤销
    罗登: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
    帮科学家分忧
    保护朱洗们“过关”
    大炼钢铁、超声波和深挖洞
    谈庆明:早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
    建立力学研究所
    我有“右派嫌疑”
    “上天、入地、下海”及火钻
    钱寿易深得钱学森重视
    “超声波化”和“除四害”
    爆炸力学的诞生
    核爆炸波与爆破堆山
    李毓昌:力学所早年的人和事
    钱学森入党
    钱学森和钱伟长的关系
    晋曾毅无为而治
    杨刚毅和钱学森之争
    乱糟糟的“大跃进”
    林鸿荪、林同骥等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
    张劲夫对施雅风“一分为二”
    杜润生组织政策座谈会
    薛攀皋:追忆广州会议
    领导干部带头检讨
    科学家大提意见
    陈毅给知识分子“脱帽加冕”
    大会总结和遗憾
    薛攀皋: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
    会议的背景和主题
    会上会下
    会后的评价与思考
    薛攀皋:心理学科在中国(1949—1976)
    丁瓒与心理研究所的筹建和降格
    陆定一等对心理所研究工作的全面干预
    周恩来等:心理所的任务要由心理学家来讨论
    康生等“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”
    胡乔木对批判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予以否定
    心理学遭受灭顶之灾
    薛攀皋:中国科学学部的定位与调整
    建立学部与学术领导
    学部成为党组成员的办事机构
    “夺权”与撤销学部
    重建学部与加强学术领导
    学部变为咨询机构
    科研究竟应该由谁来管理?
    宋振能:我与中国科学院(1965—1977)
    科学院的三线建设
    科学院机构改制
    “文革”后砸烂学部
    黄淮海办公室的工作
    “五七办公室”
    1972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
    业务一组、二局、一局
    “三志”会议、植被会议、环保会议
    整顿科学院
    “百家争鸣”座谈会
    胡亚东:中外科学交流的恢复
    科技资料进口工作做得相当好
    与东欧国家的学术交流
    重新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
    恢复中国科协在国际科学联合会中的地位
    蔡德诚:钱学森和《科技导报》
    “你们《科技导报》讨论什么三峡问题?”
    勇于刊登不同意见
    朱光亚的一封信
    马克思与马赫
    媒体得有自己的风骨
    附录 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

   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
    A 中厅社科借阅区(负一层至三层) 1650954 G322.9/5 1650954 在架可借
    A 中厅社科借阅区(负一层至三层) 1650952 G322.9/5 1650952 在架可借
    A 中厅社科借阅区(负一层至三层) 1650953 G322.9/5 1650953 在架可借
   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
      类型 说明 URL
      评 论
      评分:
      发表

    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

      欢迎第6530918位用户访问本系统